立即了解學習英文

立即了解學習英文

內容來自聯合新聞網

路透專欄/油國動盪衝擊…市場剉著等

【經濟日報╱坎普(John Kemp)】 2014.06.14 04:10 am 伊朗、敘利亞、蘇丹、利比亞、奈及利亞,加上伊拉克相繼發生動亂,全球原油市場供給備受威脅。據美國能源資訊署(EIA)估計,從2011年以來,這些地區的動亂已使原油市場損失每日250萬桶的供給量。然而在這段期間內,倫敦布侖特油價一直只是狹幅波動,中價約每桶105美元,且平均每天的油價震盪幅度縮小到20年來最低水準。市場能夠將供給下降的影響高度吸收,是因為需求成長溫和,及北美和沙烏地阿拉伯的供給增加。據EIA數字顯示,2011年以來美國原油及煉油產品供給量增加約每日200萬桶,同期間沙國也等量增產。由於美國國內石油產量增加,且需求減少,使美國淨石油進口量降到近30年來最低。歐洲也因為汽車的能源效率提高,加上消費者少開車,使汽油及柴油需求量也下降。但這些因素尚不足以充分解釋何以油價在「國際政治風險」升高時,仍能保持穩定。在石油輸出國組織(OPEC)內部,只有沙國、科威特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供應能維持穩定。然而自從1970及1980年代兩度爆發石油危機後,全球石油供給來源已更加多元。例如阿拉斯加、墨西哥灣、北海及一些前蘇聯共和國均積極開發新油藏,開發層面也擴大到深海油田、油砂及頁岩油,因此目前全球石油供給來源集中程度只有1980年代初期的一半;當少數產油國發生動亂時,對國際油價的衝擊也較小,除非是沙國出狀況。但供給來源分散並不能防止所有的震撼,只能暫時吸收產油國政治動盪的衝擊;換言之,這項因素未來將越來越不可靠。由於非洲及中東產油國動亂升高,加上對伊朗的制裁,使石油供給來源再次趨於集中化,全球也愈來愈依賴美國的頁岩油,以及沙國的正常、甚至超額供油。樂觀人士可能認為,由於非洲及中東石油已經從全球市場大量退出,未來供給再減少的空間也縮小,因此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;但悲觀者卻指出,如果奈及利亞、伊朗及利比亞的安全及政治情況再告惡化,全球的原油備用產能便難以彌補產量損失。(作者John Kemp為路透專欄作家/編譯任中原)

新聞來源http://forum.udn.com/f線上學英文免費 補習多益orum/NewsLetter/NewsPreview?Encode=big5&NewsID=8739650
    旅遊英文書 臺中英文家教行情學英文 youtube 臺北家教行情新聞英文 英文自學往旅遊英文教學 遊學的英文國小數學線上教學 補習課程全民英檢考試地點 免費學英語全民英 線上英文對話幼兒學英文 免費英文app線上美語教學 英語一對一教學英文會話學習 英語從頭學

arrow
arrow

    mossji7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